首页_奇亿平台注册_首页
首页_奇亿平台注册_首页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世爵娱乐-黑平台吗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18 11:21    文字:【】【】【
摘要:世爵娱乐-黑平台吗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1月10日,晨光熹微,宜宾市三江口处,岷江、金沙江在此汇流,奔入长江。人们早早来到合江门广场,晨练、观光,或是投喂江鱼

  世爵娱乐-黑平台吗(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1月10日,晨光熹微,宜宾市三江口处,岷江、金沙江在此汇流,奔入长江。人们早早来到合江门广场,晨练、观光,或是投喂江鱼。“快看,那儿有条金色的大鲤鱼!”循声向江面望去,只见数十条野生鱼组成了一个觅食的队伍,一条金灿灿的大鲤鱼伴随着队伍潜伏在水中,水面被翻搅起阵阵浪花。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宜宾人把长江里的野生鱼喂成了观赏鱼,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欣赏这里的鱼群景观。一时间,该话题冲上热搜,也让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2020年12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等八部门联合发布通告,宣布从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四川长江重点水域将实施全面禁捕。2024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四年,四川成效几何?发生了哪些改变?泸州出现“鸢飞鱼跃”的美景。 邱力 摄禁渔护鱼,民众养成自觉行为“孩童时期,记忆中鱼翔浅底的景象重现了!”宜宾市合江门广场,人群喧嚣。“专门来看江景,没想到这里的鱼群景观更为奇妙!”从成都远道而来的李先生站在广场上感慨。在他旁边,不少市民拿着面包、馒头等食物撕成小块投喂鱼群。“现在,大家都知道不能随便钓鱼,更不能电鱼、炸鱼,我们如果发现了会第一时间举报给相关部门。”土生土长的宜宾市民许先生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从前这里没啥人,但鱼群出现后,来的人也多了。”许先生感慨,因为鱼群的出现,这里从冷清变得热闹起来。“现在鱼儿不怕人了,知道大家不会伤害它。只要人人都遵守规矩,以后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的。”这样的场景从何时出现?“从2022年底就开始出现了鱼群现象,这得益于我们对禁捕工作的高度重视!”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渔业站工作人员文江介绍,不仅是鱼群,当地还在去年和前年迎来红嘴鸥越冬,形成了“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的独特景观。这些景象的出现,透露着当地生态环境正持续向好,尤其是水生生物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与此同时,民众还养成了“禁渔护鱼”的行为自觉,让“河流构建起宜宾的生态底色”成为真实写照,这也在文江的说法中得到印证:“跟从前相比,如今宜宾很少发生非法捕捞案件。”宜宾合江门广场上,民众围观鱼群。 洪瑜 摄渔业种群恢复,全省多点开花不只是宜宾,类似的景象也在泸州上演。1月10日,泸州市东门口长江边处,数百只红嘴鸥在江边上翩翩起舞,时而振翅掠过,时而低空滑翔,与长江里觅食的鱼群呼应,再现“鸢飞鱼跃”美景。“从2019年、2020年左右出现这样的景象,民众投喂面包、馒头,它们会抢着吃。”泸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科长王泽佩介绍,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泸州市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持续恢复,当地通过联合执法、网格化管理等方式,建立起一套打击非法捕捞的长效机制。“仅2023年,全市就向长江增殖放流总价值超过250万元的鱼类。”王泽佩说。在川西高原,安宁河里的鱼群也显得十分活跃。“禁捕之后,安宁河及其支流海河等水体中的鱼群明显变多了,经常会扑通扑通地跳出水面。”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养殖业股股长解超平介绍,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持续向好,“近两年的非法捕捞刑事案件越来越少,2023年全市仅发生两起刑事案件。”解超平说。开展增殖放流,各地蔚然成风2023年6月6日,在第九个全国“放鱼日”到来之际,不少群众自发来到位于宜宾的活动现场,主动参与增殖放流。“让鱼儿们回家,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现场,不少民众表达着这样的观点,大家争相将一尾尾鱼苗放入长江。活动当天,在市民群众和渔业主管部门的共同见证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等鱼类共计104.36万尾被放入长江。与此同时,雅安、泸州、内江……全省各地同步举行增殖放流活动60余场,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约1200万尾。时间来到2023年12月,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上,我省再次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大鲵、金沙鲈鲤、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等10余万尾珍稀特有鱼类被放入青衣江。“增殖放流的同时,也要加强管护!”不久前,西昌将8万尾鱼苗投放进安宁河。随后,当地农业农村局还联合水利、交通运输部门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垂钓、电鱼、炸鱼等行为进行排查。“做好宣传和日常巡护十分重要,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解超平说。记 者 手 记久久为功方能守护碧水清波采访期间,记者明显感受到两个变化。一是在对各地群众,宜宾、泸州等地渔政主管部门采访交流时,他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长江“十年禁渔”后,各地水生生物资源明显恢复,这主要表现在鱼群数量明显变多了。另一个变化是,各地发生非法捕捞案件数量明显下降,民众对保护长江水以及生态环境形成了自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句出自《吕氏春秋》的名言,阐述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出台与落地的重要意义。今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四个年头,所谓“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未来,我们仍需久久为功,在宣传、执法、日常巡护等方面发力,共同守护好长江母亲河。新闻多一点四川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鱼类品种恢复至历史曾分布总数的84% 2023年9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举行了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3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四川全力推进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推进保护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连续2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长江鲟增殖放流工作,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和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设置监测站。从监测情况看,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3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保护鱼类出现频率大幅提升。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杨勇)1月17日,四川农域土壤治理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成都举行。据悉,研究院由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润泽”)成立。该公司是四川省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四川国经兴农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从事土壤治理与作物营养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农业科技企业。研究院将聚焦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定位为提供土壤修复、农产品提质增收专业解决方案的平台。中农润泽总经理龙敬忠介绍,研究院设立有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依托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相关技术创新,已经引进或正在引进重金属钝化、生物防控、盐碱地治理等核心技术。“我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做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至关重要。”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站长欧阳平表示,希望研究院依托中农润泽在土壤污染治理、耕地质量提升、土壤修复、土壤改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为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天府良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1月16日,记者从农业农村厅获悉,经审议通过,《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第四批)》公布,全省15个市(州)44个县(市、区)共计67个项目入选。本次入选名录的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包括8个类别,分别为传统美食技艺类22项、传统调味品技艺类1 项、传统服饰技艺类(刺绣、纺织)14项、手工制茶类6项、传统酿酒类4项、民间手工艺类15项、传统农业生产类3项、建造技艺类2项。包括成都市青白江区本草鄫鸭子、阆中市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乐山市市中区嘉州绣刺绣技艺、盐边国胜手工茶制作技艺、古蔺县郎酒工艺、射洪市鸵鸟蛋雕刻绘画工艺、犍为县麻柳姜种植技艺、理县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等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制作技艺进入名录。截至目前,四川共发布了四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其中第一批165项,第二批145项,第三批163项,全省共有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540项。

  2024三农词典预制菜: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预烹调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从供给侧看,发展预制菜是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附加值、食品工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被写进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当下,什么最能搅动农业、食品业一池春水?毫无疑问是预制菜。从“美食之城”乐山、“中国肉类罐头之都”遂宁,到“盐都”自贡、“甜城”内江……各地积极布局预制菜新赛道,纷纷角逐预制菜市场。然而,预制菜发展也引发诸多争议。到底是风口还是“猛兽”?2024年,四川预制菜又将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原料需求更大带动农户更多1月14日清晨7点多,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溪镇金马村永超生猪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程永超早早起床,精心饲养着铁骑力士集团在此代养的1100头“川藏黑猪”。“去年,我们就新建了包括马边在内的8个原料供应基地,今年还有扩建计划。”铁骑力士古川藏公司总经理杨晓斌告诉记者,企业已有18个“川藏黑猪”养殖基地,保证预制菜原料供应充足、质量可控。预制菜一头连着嘴巴,一头连着泥巴。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原料供应至关重要。去年,四川印发《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支持原料基地建设”。相关企业纷纷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参与其中,在保预制菜上游原料供应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在射洪市金华镇东山村,高金实业集团以订单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参与黑猪养殖。今年,该企业计划新扩建黑猪养殖及原料供应基地1个,新带动1000余名群众年人均增收近万元。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全国唯一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在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协会秘书长、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看来,发展预制菜对四川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川畜牧、川菜、川果等“川字号”特色产业原料供给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四川农业长期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重生产轻加工等情况,而以预制菜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可使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腰包更鼓。产业园区聚集价值链条延长一斤芽菜能卖多少钱?4元左右。搭配高品质五花肉,一份“芽菜扣肉”能卖多少钱?30余元!同样是芽菜,“身价”为何翻几番?答案藏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链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是重要载体。虽是周末,漫步乐山味道川菜预制菜产业园区内,随处可见工人忙碌景象。在三台县,铁骑力士集团投资50亿元专门生产川味预制菜的1000亩国际食品产业城建设现场同样火热。再看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等园区,或加快建设、或招引企业,预制菜成了当地发展的热词。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作用有多大?遂宁高新区预制菜食品产业园区内,凡是食品六条全自动食品生产线全速运转。今年,为应对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企业预制菜中央厨房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预计2025年该项目将投产,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二期工程的落成,将使园区内的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更利于企业提高产能。”凡是食品总经理助理王磊说。在王家渡食品产业园,这里可实现年产腊味风干肠超千吨。“我们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可腌制腊味香肠,产品还没灰尘等污染。”王家渡食品公司总经理说。建设一个园区,引进一批企业、激活一个产业集群。近年来,在高金食品、美宁食品等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遂宁已拥有预制食品企业50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集群。此外,成都、自贡、眉山等市已成为预制川菜发展的集聚区。全省以预制菜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园区达32个,入驻企业基本实现了原料本地供应。产业园区内企业的积聚,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企业优先招用本地村民,园区建成后预计能提供3000余个岗位。”内江甜味食品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俊说。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兴起,印证了这样一个发展结论:以工业化思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孕育着无限可能。预制菜既是食品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营销思路应新用户画像需准从生产延伸到销售,预制菜又该如何打开 C端市场?答案是:创新思路,开辟新的营销方式。去年8月初,凡是食品首家线下体验店在遂宁船山区开业。曾经侧重做预制菜批发的凡是食品,为何华丽转身?“实体店直接面对消费者,便于接受反馈信息,也能更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王磊如此解释。同时,凡是食品还加大了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目前,众多预制菜企业基本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统营销路径。从线上看,企业基本入驻了京东、天猫等大平台,有的正开展直播销售;从线下看,企业基本入驻了盒马鲜生、永辉、沃尔玛等大型商超或自建连锁门店。部分企业也进行了销售创新探索。如新希望美好食品推出了“国潮熊猫版”小酥肉包装,推出首年便斩获了10亿多元。销路广不广,还要看品牌响不响。从品牌营销角度而言,消费群体不精准、品牌辨识度不高等是制约四川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广东等预制菜产业发达地区正掀起“预制菜+二次元”的跨界组合热潮,用户画像精准锁定为95后到00后的Z世代年轻人。与外面世界的火热相比,这股营销风还未吹进天府之国。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韩保林认为,今年应加大预制川菜公共品牌塑造力度,持续做强做响四川火锅、遂宁肉罐头、绵阳米粉等地方标志性品牌,提升预制川菜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高金食品美食事业部总经理王斌则表示,预制菜产业联盟将支持企业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单品”,倡导企业抱团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预制川菜的发展,并非“畅通无阻”。目前,公众对预制菜还存在诸多疑虑。对这一尚“青春”的行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等需共同努力,将这道“硬菜”真正做成乡村振兴的大餐。

  凝聚共识谋发展 砥砺奋进开新篇——苍溪五龙镇传达学习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会议精神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元讯(通讯员 魏于杰)1月15日,五龙镇组织召开专题会,传达学习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会议精神。全体镇村干部、镇属单位负责人,共计100余人参会,会议由镇党委书记张兴中主持。会议指出: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全面总结了2023年全县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工作形势,明确提出了2024年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为做好全县经济工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和路径牵引,为镇域工作开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会议强调:全镇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县委全会精神,特别是准确把握发展的政策方向和工作的总思路,进一步明晰重大举措和总体部署,立足县情实际,结合镇村实情,把握工作方向。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会议要求:一是坚持不懈抓学习。各支部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会议报告及领导讲话深刻内涵,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对标会议要求,了解县情发展情况和工作目标任务,找准各自岗位结合点、切入点、发力点,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指引。二是走在前列抓落实。在产业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模式,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秉持农业、研学、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切实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积极构建“产业园区+ 家庭农场”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庭院经济,推动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切实走出了一条强农富农、富民增收的新路子;在乡村振兴方面,重点打造三会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以清洁取暖、功能改造为重点,不搞面子工程,注重实用性,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长效产业谋划等工作,打造舒适宜居、文明有序、美丽和谐的城乡环境;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盘活用好土地,挖掘资源潜力,坚持资源要素科学配置,补短板、强质量、提效益,不断为镇域经济积蓄动能;在社会治理方面,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各项惠民政策,借助平安乡村创建契机,注重社会治理共建共享,不断引导村民群众形成良好生活习惯,遵守村规民约,做到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从严治党为关键,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做到廉洁自律,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引领各项事业新征程。三是从严从实抓作风。全体干部要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抓好“查堵点、破难题、树新风、促发展”作风建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真抓实干、大干快干,镇纪委跟进督导检查,抓进度、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既有效率、又有质量,不断激发工作热情,改进工作作风,为新的一年各项工作向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会议还对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森林防灭火、人居环境整治、耕地流出、纪律作风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五龙镇魏于杰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  普巍)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会理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示范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2023年度,会理集中打造1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在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加持下,畜禽粪污及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得以显著提升,畜禽粪污及作物秸秆就地转化为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会理市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会理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主推“PPP还田模式(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和“管网还田模式(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该项目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合作,与示范区的种养循环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联农带农机制,实行三方付费约束机制,重点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养殖户+服务组织+种植户”合作共赢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在此全产业链中,进一步推动实现畜禽粪污和粮油作物秸秆资源化、商品化转化利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会理市种养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会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有效破解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制约难题,解决了养殖户和政府的后顾之忧,之前养殖粪污偷排乱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粪污腐熟还田、粪污沼气利用、粪污干湿分离商品化制备等配套技术体系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现在,示范区的群众都积极主动学技术、总结经验,粪污、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利用“钱途无量”。据市农业农村局调研统计,该项目实施打通了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还田的堵点,更加充分利用种养产业废弃物资源。示范区的耕地(田)增施腐熟制备的有机肥每亩达1吨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结构明显改善,相应减少化肥用量达1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达80元以上。

  为认真落实省、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今冬明春服务保障农民工“五件实事”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富顺县扎实开展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让农民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保障农民工暖心过节。在推进过程中,找准定位迅速行动,坚持“农民工服务+”工作理念,提前谋划部署,优化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积极开展今冬明春农民工服务保障走访慰问、旅途服务、文化服务、权益维护、就业促进、证照办理、健康关爱、“三留守”服务等“5+3件实事”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农民工急难愁盼问题。自“5+3件实事”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走访慰问农民工1.16万人次,发放慰问金(含慰问品)28.89万元;运输服务农民工1.17万人次;各类文化场馆服务农民工3.33万人次;举办招聘集市18场;为农民工办理各类身份证件1990件;提供健康体检5955人次,家庭医生签约3567人次,婚检、孕检、两癌筛查635人次,艾滋病及其它传染病筛查6404人次;组织实施“三留守”服务活动413场次,服务1.8万人次,投入服务经费24.6万元。据悉,富顺县将积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针对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全力做好今冬明春服务保障农民工“5+3件实事”专项行动,谋划开展多层次送文化下乡、返乡返岗点对点接驳服务等活动,持续提升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两县两区一城”,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 1月8日,中共富顺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安排部署2024年全县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精心绘就城乡共同繁荣新画卷,全力开创县域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时值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会场内气氛却十分热烈。2023年,富顺县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当前,富顺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如何?融合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围绕这些主题,与会人员积极思考交流、集思广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委全会各项谋划部署上来。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是什么?全会指出,锚定富顺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中心镇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城乡经济循环更加畅通,要素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高品质生活宜居滨江之城加快建设。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充满希望,聚焦这一目标,与会人员在分组讨论中踊跃发言,谈认识、说体会、提建议。作为县城主城区的富世街道党工委书记胡鸣宇表示,将围绕“兴产业、优服务、强治理”,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融合发展,以“首位担当”助推县域高质量跨越发展。在“城”方面,聚力攻坚创文创卫、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在“乡”方面,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全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本中写好“富世篇章”。“聆听了全会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明贵说道,将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发展理念,锚定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目标,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高质量打造“天府粮仓”丘区示范样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27年打造精品示范村40个、达标村120个。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聚焦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承包地流转制度等领域,大胆探索,创新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融合发展富顺经验。参会人员纷纷认为,这次全会重点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符合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紧贴富顺实际,抓住了富顺现代化建设的“牛鼻子”,必将激发推动富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城乡融合发展难点是什么?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城市和乡村都是重点,而难点是在广袤的乡村。“兴产业、抓示范、促振兴是我们接下来的主攻方向。”地处东部的中心镇童寺镇党委书记曾平坦言,该镇将聚焦“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和乡村振兴先行区“两个示范”,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点,大力实施“133”行动,着力打造“1个”品牌,持续擦亮“双再生”金字招牌,助推稻粮主导产业高质高效,链接广大群众增收共富;高标准建设“3个”精品示范村,提升打造老寨村稻粱核心示范片、东禅村绿色循环发展示范片、天池湖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以三点促三片,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提质;深化创建“3类”治理品牌,以“乡情小院”创精品强自治,以“童寺好声音”扬正气强德治,以“法润童乡”促平安强法治,不断推进治理融合,提升和美乡村成色,务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建设“两县两区一城”贡献童寺力量。乡镇兴,富顺才能兴。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中,地处西部的乡镇又该如何推进呢?同样是中心镇的板桥镇党委书记李科表示,该镇将紧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四个“求突破、争一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抓发展拼经济的决心,对标先进地区,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结合片区规划,对中心镇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构建以商贸物流为龙头的产业布局,巩固以水源地保护为目标的富顺西部水塔地位,完善以增进群众福祉为核心的社会建设,以物流集散、功能配套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全县人口较多的永年镇党委书记黄松涛对城乡融合发展同样充满信心。该镇将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竹林园区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以打造竹林文化主题公园为载体,融合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文旅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城里人到乡村来消费。着力推动设施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统筹谋划规划村庄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以打造星级便民服务中心(站点)为载体,有效提升政务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党建引领治理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乡情小院、微网格、平安建设为载体,推动“三治”同步发展,构建共治共享城乡治理格局,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文明化、数字化。与会的乡镇党委负责同志畅所欲言,纷纷表示,将以全省“1+20”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怎么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看起来很难,其实实施起来更难。只有坚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从本部门自身出发,规划了他们的美好愿景。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罗涛表示,要全力推进“就业增收、社保扩面、聚才蓄能、服务提升”行动。稳就业促增收,实施“春风行动”、纾困稳岗、创业扶持及劳务品牌打造等系列行动,加快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建设,加大根治欠薪力度,维护城乡公平就业环境;扩社保兜底线,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特殊人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政策,着力完善城乡统筹多层次社保体系;聚人才强动能,健全城乡融合人才发展机制,夯实专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工资激励等倾斜政策,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优服务促协同,纵深推进“温暖人社”建设,完善“网上办、就近办”协同服务模式,推动实现人社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普惠化。创业就业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收入问题,那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呢?“报告指出,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将深入推进教育体育城乡融合,全域推动全民体育发展,切实办好家门口的教育。”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洪富祥有自己的看法:一是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集约化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加强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轮岗交流、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创建更多的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领航学校引领乡村学校;三是着力完善县城、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逐步完善群众举步可就、便捷多元的健身场地设施,实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助力乡村体育特色发展,彰显乡村活力。对于医疗卫生和健康问题,不仅是老百姓关心也是与会人员关注的重点。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张霞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推进“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一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聚焦建强、提质、补短,鼓励县级医院持续上等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全覆盖完成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确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当地百姓。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新征程上,“城”与“乡”如何真正融合发展?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一种共识在与会人员心中形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能慢也不能急,要立足实际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也要坚守信念持续长久发力。滨江宜居的城市让我们融入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让我们拥有更多更好的绿水青山。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高屋建瓴,让城乡融合的宏伟目标和美好愿景变成指日可待。全会号召全县干部群众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心、拼出干劲、勇毅前行,让富顺这片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热土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自贡市大安区以新建、改造提灌站为抓手,通过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健全“蓄、引、提”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用水保障体系,积极做好提灌站设施配套和沟渠管道检修等工作。对带病运行和不能运行的提灌站及时进行维修改造,对急需保障用水的地区进行提灌站选址新建,极大地提高了全区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旱涝保收水平,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23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631.95万元,在新民镇富华村、大山铺镇伍家村、回龙镇大丰村等地新建提灌站8座;在牛佛镇大义村、凤凰街道济公村、回龙镇大同村等地维修改造提灌站18座,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以上。据悉,大安区现有提灌站151座,全覆盖9镇2个涉农街道,装机总容量3708千瓦,保灌面积9万余亩。下一步,大安区将立足区域耕地现状、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受益人口等,持续分类推进提灌站改造和新建工作,加大提灌站日常维护检修力度,尤其是春耕备耕期间检修试机、渠道清淤补漏等工作,争取做到建设一处、用好一处,切实解决周边农业用水问题,为保障大春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秋冬一到,柑橘类水果就占据水果界的“半壁江山”。在距离筠连县城10公里的筠连镇五陵村就种植着面积约900亩的柑橘,品种多样,有爱媛38、耙耙柑、沃柑等。目前耙耙柑已经成熟,果园一幅千果万果压枝低,满树尽挂小桔灯的美丽景象。五陵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松软,光照适中,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该村坚持原生态种植,使用农家肥,不打农药,最大程度地保证柑橘品质。又大又红的果实挂满树身,饱满圆润,躲在叶片间,十分惹人喜爱。说起该村的柑橘产业,驻村工作队功不可没,工作队经过实地调研选择了柑橘种植项目2018年,村支两委成立村集体公司成片规模化发展,形成示范带动,目前村集体公司已发展柑橘种植200亩,预计今年产值突破60万元。此外,还带动村民种植柑橘700亩,预计产值达250万元。“柑橘种植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打造的村集体经济项目,五陵村耙耙柑皮薄、柔软、易于剥离,肉质细腻、多汁,品质非常不错。”五陵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燕说。(供稿:筠连融媒 罗啸驰)

  时下,正值冬种黄金时期,南江县兴马镇抢抓农时,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本该处于冬“闲”状态的农田、撂荒地“忙”了起来。在兴马镇罗岗村委会流转的土地上进行发展集体经济“稻+薯”轮作种植基地旁,20余名工人正集中切割马铃薯种子,完工后第一时间运往田间耕地播种。几台小型机械在田间、开垦地撂荒地来回穿梭,有序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回土等作业工序,展现出大山一片繁忙的冬种景象。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且适应性广,既可以入菜,又可以作为主食,是一种高产、高效益和多域性的农作物。该镇罗岗村“稻+薯”轮作种植基地负责人曾国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马铃薯高产品种陇薯7号,并采用一体化播种机全力推进马铃薯种植,让冬闲田、撂荒地不闲置。“我们通过村里协助,流转农户土地500余亩,在每年12月前后开始种植早熟马铃薯、用地膜覆盖,来年4月左右采收,收完后又接着种植水稻、玉米、包菜,全过程都采用机械作业。”据曾国元介绍,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程度解决生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有效提升马铃薯种植速度。冬种马铃薯,把更多冬闲田、撂荒地利用起来,有效补齐种植“空窗期”,减少“撂荒地”“冬闲田”,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又让村民们在流转土地的基础上增加了务工收入,实现困难农户群众增产增收。“昨天刚种完自家里的2亩,今天来基地帮忙,每天可以拿100元的工资,又多挣了一笔过年钱。”罗岗村的任大娘笑着说道。近年来,兴马镇把秋冬种作为农田、撂荒地增产增效的有力抓手,成功探索“稻+薯”“稻+菜”“稻+油”等轮作模式,鼓励种植户发展冬闲田、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包白菜、油菜等秋冬种旱粮(蔬菜)产业,有效解决土地季节性闲置问题,让“冬闲田、撂荒地”变“增收田、效益地”,既提高土地附加值,也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务工岗位,为村民增收再添“薯”光。据了解,为有序推动秋冬种工作,兴马镇早谋划早部署早宣传,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冬闲”经济,抢抓时令种植马铃薯。2024年,兴马镇计划种植马铃薯5000亩,预计总产量1250吨。截至目前已种植30%,预计春节前全面完成播种。(供稿:南江县兴马镇 袁晨琦 袁文荣)

  (记者 鲍安华 文/图)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1月9日,记者从成都益民集团了解到,成都都市圈再新添一个蔬菜保供示范基地——安岳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由成都益民集团下属中际集团投资建设,于近日通过竣工验收,预计很快将投入正式运营。                 安岳蔬菜示范基地安岳蔬菜示范基地,是成都、资阳、安岳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着力构建“菜篮子”协同保供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位于安岳县乾龙镇线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包括蔬菜标准化种植区310亩、试验示范区55亩、配套区5亩及相关配套工程。经过7个多月的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圆满收官。这是继简阳、都江堰、彭州、旌阳等4个合作共建蔬菜保供示范基地后,成都都市圈建成的又一个蔬菜保供示范基地。     安岳蔬菜示范基地据了解,该基地集蔬菜保供及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展览等功能于一体,是成都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行动载体之一,也是服务成德眉资“菜篮子”保供工作的重要支撑。后续投入运营后,基地将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10个以上,推广种植500亩以上,发展订单基地1230余亩,预计蔬菜供应成都市场总量1000吨以上。此外,该基地采取流转村集体土地,投入财政补助资金进行建设,在进一步提升城市保供能力的同时,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和增收,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程欢悦 刘丁源 记者 常艰)1月9日,“丹棱桔橙·爱媛季”第一届电商直播大赛在丹棱县桔橙产业园专家大院拉开帷幕。此次大赛旨在进一步提升丹棱桔橙的品牌影响力,加强丹棱桔橙产销对接,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全方位拓展市场渠道,助推丹棱县乡村振兴,促进晚熟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此次电商直播大赛启动仪式共邀请了丹棱县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及供应链代表、本地直播团队及邮政直播团队代表、村(社区)代表等百余人参加,通过线下比赛+线上直播掀起活动热潮,将北纬30°的味觉奇迹——丹棱桔橙推荐给各地消费者。启动仪式现场         “摘果时间为三分钟,全部装到果篮,果子要带绿叶,不带绿叶不得分。计时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来自各乡镇的参赛选手纷纷拿上剪刀,双手并用,不一会儿,一筐筐果篮便装满了成熟的爱媛。“摘得快”比赛结束后,紧随其后的是“装得好”和“榨得多”比赛。伴随着现场热火朝天的比赛,直播间里同样热闹非凡。“我们的爱媛全部是物理驱虫,不催熟、不打蜡,在果树上自然成熟后采摘。”“现在的爱媛正是迎来口感最佳的时期,酸甜适宜,徒手就能榨汁。”“现在下单,优惠多多!买得越多越便宜!”线下是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线上是一单接着一单的成交量。据了解,此次大赛将持续至1月20日,通过推荐参与、自愿报名、企业邀请等方式参加,根据参赛主播短视频带货量和直播带货量,最终进行直播PK赛,以现场直播表现、产品介绍话术、直播粉丝数、产品销售订单数、产品销售客单价、产品销售总金额等多个维度为评分标准,评选出本次大赛冠、亚、季军以及优秀奖5名。如今,直播电商已成为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左手摘桔橙,右手拿手机,通过举办电商直播大赛,丹棱县将吸引更多“新农人”加入,向消费者展现“原汁原味原产地”的丹棱桔橙。(图片由中共丹棱县委宣传部提供)

  (宋班 叶强平 记者 杨琦)1月9日,记者从理塘县获悉,近年来,该县依托现有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整合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四大模式”:分别是卡灰村—资源开发自主经营模式、然日卡村—资源开发合作联营模式、普查村—集体牵头农户运营模式、中扎村—资金投入固定分红模式。资源开发自主经营模式:奔戈乡卡灰村距离县城较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自身产业资源丰富,收入主要有休闲温泉酒店、集体草场、集体牧场、集体设施地租等多个来源。该村采取资源开发自主经营模式,不引入其它公司企业,集体经济项目均由村内合作社自主经营,由村“两委”直接监管。目前卡灰村仅温泉项目,每年集体收入就已超60万元,接纳游客量超3万余人次。资源开发合作联营模式:格聂镇然日卡村位于格聂神山脚下,坐拥格聂神山、“格聂之眼”等优质旅游资源。然日卡村合作社采取资源开发合作联营模式,以优质的旅游资源为底,引入经营团队“理塘云端集团”,解决管理问题。然日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农户集资投入300万元发展旅游景点周边产业;理塘云端集团负责统筹安排村中的旅游资源,在村民工作过程中对其灌输市场化观念。目前,然日卡村的集体经济年收益约60万元。集体牵头农户运营模式:曲登乡普查村采取集体牵头农户运营模式,即集体牵头兴办集体牧场,通过村党支部直接监督管理合作社,并形成正式文字条例、激励机制等。集体总资产为1000多头牦牛,然后分散承包给5户村民进行运营。农户年初分到牦牛,年底将出栏牛返回合作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盈利产品(奶渣、酥油)由农户所得,并且年底合作社会支付5户村民工资并分红。2022年底总计158万元用于农户分红,按户分红,每户分到4840元。资金投入固定分红模式:拉波镇中扎村是由中扎村、德古村、磨则村三村于2021年合并而来,因此目前中扎村的集体经济主要分为中扎村牦牛养殖业、德古村牦牛养殖、磨则村藏香猪养殖三个板块。中扎村采取资产投入固定分红模式,就是引进具有资质的企业,三村共同投入100万,以资产占股,每年年底得到企业的固定分红,稳定收入。例如,德古村牦牛养殖企业与合作社签订5年合同,每年固定支付村集体10万元。

  2023年全省粮食生产情况一览总体情况四川全年粮食总产718.8亿斤,相比上年增产16.7亿斤,创26年来(即重庆直辖以来)新高。全省粮食播面达960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坚持整灌区、整市、整县、整片推进4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用于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片建设全省共建设83个玉米、大豆百亩高标准示范片,9个“双高产”示范县,打造40个“吨粮田”千亩示范片撂荒地整治建立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复垦撂荒地4.2万亩园地改造在54个县腾退 20.87万亩低质低效种植园地直接恢复种粮,全省优化改造118万亩种植园地间套作种粮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全省建设“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三级服务体系,推动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00万亩次以上、同比增加6.7%财政补贴在77个产粮大县兑现奖励资金16.56亿元。增加省级财政资金至5.1亿元,分别将成都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种粮大户补助标准提高到90元/亩、100元/亩,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合理收益(记者 阚莹莹)1月4日,德阳广汉市“天府粮仓”万亩小麦绿色高效示范区。正值小春田间管理关键时期,在示范区流转了6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刘健忙着给麦田施肥。去年刘健种植的小麦亩均单产达到530公斤,比前年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四川全年粮食总产718.8 亿斤,相比前年增产16.7亿斤,创26年来(即重庆直辖以来)新高。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永合村,村民在晾晒稻谷(无人机照片)。刘继锋摄(C视觉资料图片)稳播面持续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前提1月3日清晨,绵阳市三台县中新镇来福村,挖掘机在浓雾中抢抓时间作业。今年,三台县潼川镇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前知在来福村承包了2300亩地。春耕前,这些“鸡爪田”“巴掌田”要全部完成细碎化整理、宜机化改造,建设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四川的耕地八成以上是丘陵山地,这是“多种粮”的一大困扰因素。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宜机作业,是稳定播面的前提。“去年,全省坚持整灌区、整市、整县、整片推进4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且要求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撂荒地整治和园地优化改造是关键。去年,达州市渠县宝城镇观龙社区种粮大户袁雪东的种粮面积创历史新高,达到2000多亩,其中新增面积就有近800亩,是他种粮以来新增最多的一年,“530亩是整治出来的撂荒地,260多亩是腾退后的低效果园。”袁雪东介绍。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四川建立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复垦撂荒地4.2万亩。同时,在54个县腾退 20.87万亩低质低效种植园地直接恢复种粮,全省优化改造118万亩种植园地间套作种粮。层层压实粮食安全责任。2023年,四川定下粮食生产目标,全年播种面积9600万亩、产量715亿斤。年初,省级就及时将粮食生产目标分解到市县、落实到田块,建立扩面增产台账,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确保任务完成。有了地,关键还要有人种。去年6月,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召开,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土地托管,已经成为四川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举措。同时,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和《四川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级重点服务组织评定及监测办法》,在全省建设“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三级服务体系,推动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00万亩次以上、同比增加6.7%。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全省粮食播面达960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挖掘机正在进行土地整理。潘建勇 摄(C视觉)提单产全面布局 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1月初,广汉市金鱼镇上岺村,数千亩小麦进入小春。这里是广汉市稻麦轮作的核心区。2022年,广汉小麦百亩连片平均单产达600.2公斤,创西南地区小麦规模生产单产纪录。2023年小麦集中成片百亩单产达601.3公斤,再次刷新西南麦区纪录。单产屡创纪录,源于广汉市大力实施的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去年以来,瞄准耕地产量潜力,四川在全省范围布局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并将此列入今后一个时期粮油生产工作的主线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组织开展高产竞赛,在35个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行动,15个县整建制推进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并集中力量培养一批“全能人才”“特长选手”“单科冠军”。良种是增产的基础,对增产贡献率达到近50%。去年,四川首次发布17个粮油作物当家品种,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当家品种,发挥当家品种对单产、品质和效益提升的作用。“去年,我们把‘推良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推广这17个粮油当家品种,推广面积较前年增加200万亩以上。”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良技是增产的保障。去年,四川实施“科技到田”行动,印发《关于切实推进科技到田支撑“天府粮仓”建设的通知》,配套制定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薯类、小麦的生产通用技术规程,从播期、密度、播种方式、肥药施用、收获减损等方面集成组装不同粮油作物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同时,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组建21个专家服务团队全覆盖包市包县开展技术指导,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超4万人的农技推广队伍,全力打通技术到田“最后一公里”。一批高产示范片快速呈现。去年,全省共建设83个玉米、大豆百亩高标准示范片,9个“双高产”示范县,打造了40个“吨粮田”千亩示范片。一批高产典型争相涌现。去年秋收,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种粮大户邵国东的450亩水稻测产亩均达863.4公斤、增产83.4公斤,刷新盆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单产纪录。达州市渠县天星街道八濛村的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片取得亩产867.5公斤的佳绩,刷新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春玉米的高产纪录。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合江县2023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再生稻示范片平均亩产489.9公斤,创造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最高纪录……各地高产典型也反映了全省面上单产水平的提升。去年夏粮获得丰收,其中小麦单产达300.3公斤,大幅提高16.3公斤,创历史新高,首次站上300公斤台阶。从全年来看,全省粮食亩产比前年增加12公斤、增3.3%,增幅在13个粮食主产省中排第1位。优政策综合施策 助粮食产量增、农民有钱赚近日,农业农村厅发布《四川省小麦机补贴额一览表》,中央财政将对不同档次的小麦机进行补贴,每台最高补贴额达到3000元。一年来,四川出台各项政策,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四川省科技支撑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系统规划布局粮食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明确各乡村振兴先进奖补资金30%以上用于粮食产业,省星级园区中粮油类不低于40%。去年,四川继续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2023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和2023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并作为“一票否决”项。同时,建立粮食主产县政府领导分级述职制度,耕地撂荒、耕地“非粮化”投诉举报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主体责任。“真金白银”的补贴则有效激发了种粮大户积极性。去年,四川在77个产粮大县兑现奖励资金16.56亿元,及时足额兑付中央财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66.1亿元、稻谷种植补贴8.6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5.3亿元等惠农政策,全覆盖推行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增加省级财政资金至5.1亿元,分别将成都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种粮大户补助标准提高到90元/亩、100元/亩,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合理收益。面对自然灾害,四川牢牢把住农业防灾减灾“主动权”。及时下达救灾资金,强化调度、现场推进,抓早抓实冬春连旱、暴雨洪涝、稻飞虱等灾害虫害应对,全力减少因灾损失。虽然四川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但受耕地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短缺、种粮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稳定粮食播面压力增大,油料扩种空间进一步缩小。同时,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弱、科技支撑不强、机械化率偏低等困难和问题依然较为普遍,粮食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紧盯2025年总产730亿斤、2030年总产750亿斤的奋斗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到村到户,逗硬考核市县粮食生产播面、产量完成情况,坚持向耕地保护、补链强链、规模经营、科技推广、国土空间、政策支持要粮,全力确保‘天府粮仓’真装粮、装好粮、多装粮。”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邵明亮)经过上一轮六天五夜的连续浇筑施工,位于达州市宣汉县前河上的土溪口水库已“长高”至37米,高程(海拔高度)达470.3米,比2023年度目标高出近3米。1月6日,在土溪口水库大坝上,几名工人正在检查混凝土凝结情况,为下一轮浇筑作业做准备。土溪口水库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预计春节前大坝可浇筑至480米高程。不仅是土溪口水库,当前我省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李家岩水库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正强力推进,今年全省水利投资力争突破800亿元。抢抓冬季施工黄金期站在土溪口水库大坝右岸的一处观测平台望去,土溪口水库大坝顶部和两侧均被一层粉红色的保温材料所覆盖。“这是一种PE(聚乙烯)材质的‘保温被’,目的是让浇筑完的混凝土更好地凝结,产生更大的强度,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施工方中国葛洲坝集团土溪口水库工程项目部生产经理叶建东表示。土溪口水库大坝是我省水利行业实施的首座坝高超过100米的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由于其特殊工艺,对施工过程、温度控制要求极高。据了解,碾压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最佳温度是十多摄氏度,四川的冬春季节正好合适。“夏季气温高、雨水多,给施工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冬春季节马力全开,抢抓工期。”叶建东说。与此同时,位于宜宾市境内的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中唯一一座双拱式渡槽已浇筑完毕。截至去年底,一期一步工程19条支洞已全部贯通,主洞已贯通84条,累计完成隧洞开挖99.81公里,渡槽浇筑4.84公里。“当前,我省一大批水利工程已经进入建设高峰期,我们也从省级层面加强调度与协调,助力工程建设拉满‘进度条’。”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省在建水利工程数量达1800余处,总投资规模1500多亿元,创历史新高。克服施工难题拼进度“老吴坝渡槽是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目前在建的最大流量渡槽,全长1.05公里,设计流量51.5立方米/秒。”元旦假期,中铁十八局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Ⅱ标EPC总包施工技术负责人贾宝军没有回家,他和另外几名管理人员几乎天天待在工地上,督促工程进度,保障施工安全。“这片区域多为泥岩、砂岩地质,每个桩基施工条件都不一样。”贾宝军解释,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桩基施工需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保障渡槽稳定性。以渡槽建成后最大流量来计算,每个槽墩的荷载重量将达到2400吨。为此,施工方对周边地质条件进行科学勘测,确定了每个桩基的施工深度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其中最大桩基深度达到32米。不仅是老吴坝渡槽,整个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Ⅱ标段共71公里,穿越地貌多为丘陵,槽隧比(渡槽、隧洞长度在整个标段的占比)接近85%,建设难度很大。在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业主方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亭子口公司建管部部长薛宇航告诉记者,业主方在4个标段设立了4个建设现场管理部,“钉”在工地上,解决问题在一线,全力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在李家岩水库,针对前期落下的施工进度,成都市水务局成立项目推进专班,协调解决工程各类难题,业主方成都环境集团制定了“日碰、周推、月考”制度,确保建设进度不滞后。“水利工程建设迎来重要机遇期。”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汪跃表示,力争今年全省水利投资突破800亿元,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3000亿元。

  四川水权水价改革两年间 16个市(州)水权交易“破冰” 全省水权交易达156单

  (记者 邵明亮)新年伊始,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谋划本年度供水区域节水化改造事宜。“尝到甜头后,节水的动力更足了。”公司副总经理田卫士告诉记者。2022年8月,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转让方,将节约的老鹰水库200万立方米地表水的取水权,以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另一家水务企业,成为全省首单水权交易。去年12月,该公司又一次出售节约的290万立方米的取水权,获得“节水收益”。水权交易的“破冰”,标志着我省水权水价改革取得重要成果。2022年1月,水利厅印发《深入推进水权与水价改革课题研究工作方案》,拉开我省水权水价改革的序幕。两年间,水权水价改革深入研究、广泛实践,水市场活力被不断激发。2023年11月,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在黄河流域诞生。图为黄河干流四川段。 水利厅供图 一系列突破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落地,16个市(州)交易“破冰”“节约的水能卖钱!”翻看两个月前在成都签订的《四川宁夏黄河流域区域水权跨省交易协议》,阿坝州水务局局长张险峰仍心情激动。去年1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以1800万元的价格,购得阿坝州出让的2024—2026年共计1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并在中国水权交易所交易成功。此为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其实,水权交易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0年,浙江省就完成全国首单水权交易。到2021年底,全国已累计开展水权交易21.3万宗。然而,2022年8月前,我省的水权交易还是“零”。“过去,社会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甚至很多行业内人士都认为,南方丰水地区没有必要开展水权水价改革。”水利厅水权与水价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我省长期存在自然水使用权属不清、工程水用途管制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利厅党组经深入研究,于2022年初启动水权水价改革,部署课题研究与试点示范工作。两年来,省内首单区域水权、首单地下水取水权、首单灌溉用户水权交易陆续落地,目前已有16个市(州)水权交易实现“破冰”。“两年来,我省水权水价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上述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月9日,我省水权交易达到156单,交易金额突破2583万元,交易水量达到5182万立方米。向纵深推进不断激发水市场活力,夯实改革基础、制度框架去年10月20日,德阳什邡市尚度家俬厂购买了该市另一家企业0.05万立方米水资源使用权,德阳市完成了首单水权交易。截至1月7日,德阳市实现水权交易28单,交易水量突破24万立方米,交易总单数一下跃居全省第二位。“改革的活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德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权交易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便利。什邡市尚度家俬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企业用水指标超出配额后,一般是向政府部门提请调整指标,从申请到审验再到批准,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向政府部门提请调整用水指标,是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而随着我省水权水价改革的推行,通过市场化交易手段解决企业用水需求变得更为迅速和高效。”水利厅水权与水价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是工业户用水权,当前我省区域水权、灌溉户用水权、地下水取水权等各类型水权交易日趋活跃。与此同时,我省水权水价改革的改革基础、制度框架也不断夯实完善。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间我省累计投入近5.92亿元实施水文水资源基础项目,从用水计量监测、水权调度实现、水价政策落实等方面,全方位夯实改革基础。出台相关条例和办法,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法规与机制体系,保障改革的平稳推进。“水权水价改革的‘航船’已驶入深水区。”上述负责人表示,我省坚持以课题研究、试点示范为载体,共开展16项课题研究,实施19个改革试点项目,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交相互馈,构建起“研究—试点—制度—示范—推广”渐次推进的工作格局。用好“动力源”在工程建设投融资、管护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去年,我省水利投资达65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0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水权水价改革将持续发挥效能。“如果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我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水权水价改革就是‘动力源’。”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水权水价改革可以有效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投融资。以安宁河流域为例,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过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强。但通过改革,该流域的水权已全面分配到县域、到用途。清晰的水权分配便于开展水权交易,水利工程建成后的供水收益有了保障,共吸引了5.1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打捆)工程建设。同样,在德阳市中江县,当地将继光水库的水权、水费收入、工程产权、水产养殖经营权整合为特许经营权作为质押物,融资6.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迈出我省水利工程投融资改革的关键一步。此外,水权水价改革也促进了水利工程的有效管护。在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达成后,张险峰就表示,这些通过出售用水权获得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流域内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优化配置,其中加强水利工程的维养管护是重要方面。“过去,由于缺乏资金,水利工程的维养管护跟不上。”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挥水权水价改革的牵引作用,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可以促进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如何持续用好“动力源”?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化水权水价改革,从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提升水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让改革成果不断推广和拓展。

  (记者 燕巧)近日,凉山州金阳县一家文旅科技公司在镇海·金阳电商产业飞地(西昌运营中心)正式运营,成为入驻产业园的第10家公司。公司注册地点在金阳县务科村,办公地点在西昌市,业务范围覆盖凉山州和川西地区。这种飞地经济,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与凉山州金阳县东西部产业协作中的一项创新发展模式。2023年,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扎实开展,浙江省财政帮扶资金到位34.5亿元,实施产业、就业、消费等帮扶项目857个,在产业协作、消费帮扶、文化交流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产业协作擦亮“金名片”金阳县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招商难,农特产品走出去也难。宁波市镇海区和凉山州金阳县通力协作,尝试跳出县域限制,打造产业飞地。去年7月,甬凉东西部协作镇海·金阳电商产业飞地园区在西昌开园,企业注册在金阳、办公在西昌,吸引东部电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既实现凉山货入浙,也促进金阳县域经济发展。开园5个月,营业收入已达1000多万元。产业协作是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的首张“金名片”。2023年,浙江共投入帮扶资金18.29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总资金的53.05%。“我们坚持把产业合作作为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的有力抓手,引导浙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结对地区聚集,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浙江省驻川工作组负责人介绍,2023年新增525家企业到四川投资兴业,浙川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达100个;举办2023年“万企兴万村·知名浙商四川行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投资推介活动”,现场签约项目34个、总投资191亿元。既要强县,也要强村。2023年,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强村公司”等经验,乐山创新实施党建引领绍乐同行“百万强村”培育计划,通过集体经济自办、村企合办、跨村联办等形式,设立“东西部协作强村公司”34家,签约订单3262万元,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村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能力明显增强。双向流通开拓消费新空间近日,在浙江农业博览会四川馆,一款来自乐山市沐川县的小香薯受到杭州市民欢迎。小香薯在四川种植,品种却来自浙江。“沐川种出来的小香薯有价格优势,比浙江的便宜20%左右。”四川云舟冷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展会现场负责人王杉杉介绍,公司与沐川县山水乌蒙强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小香薯订单,在沐溪镇试种植350亩,2023年已销售15吨沐川小香薯。乐山与绍兴已建好东西协作云舟冷链“两地仓”,沐川农副产品24小时到达东部地区。2023年以来,浙川两省深入实施“两地仓”建设,把“产地仓”设在四川产量富集地,把“销地仓”开在浙江产品畅销地,通过物流集中直发、开通直达航线等方式实现精准对接,可有效缩短物流周期2—3天,降低物流综合成本35%以上。截至目前,先后在宁波、湖州、绍兴、杭州设立“销地仓”16个,在凉山、阿坝、乐山等地设立“产地仓”44个。四川农特产品在浙江的销售“窗口”也越来越多。去年8月,四川“浙里天府”展销馆在浙江杭州亮相,展出300余款四川好货;11月,“凉仓”快闪店在宁波市开放,囊括木里、越西、雷波等宁波对口协作凉山州11个县的百余种农特产品。2023年,通过升级产业链、畅通物流链、拓展销售链,浙江省采购、帮助销售四川省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达152亿元,较2022年增长10%。川货入浙通道不断打通,浙货也不断走入四川。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借力东西部协作,义巴国际商品城在巴中市巴州区开业运营,两地开通义乌—巴州直达物流专线,以巴中为中心,同时辐射达州、广元、南充等川东北地区。

  “三大体系”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五大行动”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行动(记者 燕巧)冬日里,凉山州雷波县金沙镇金沙村又迎来脐橙收获季。金沙村是雷波脐橙的主要产区,脐橙种植面积达11000亩。2023年,当地修建脐橙产业路1050米,安装了轨道运输车,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金沙村的变化是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5年衔接过渡期过半,全省乡村振兴系统坚持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着力构建“三大体系”,扎实推进“五大行动”,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推动巩固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苍溪县亭子湖现代农业园区,庭院经济在这里集中呈现。 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完善机制三级网格体系织密防返贫“监测网”过去一年,宜宾市高县庆符镇丛木村村民方清芬的生活终于慢慢回归正常。2022年,方清芬正值壮年的儿子突发心脏病,花费20多万元治疗后依然不幸离世。不久后,年迈的父亲也去世了,“家里一下没了支撑。”在常态化监测中,丛木村党支部书记严巨刚了解到方清芬家的情况,随后,村里将她家纳入监测户,并立即对接帮扶措施:将一家人纳入低保,为她及丈夫安排保洁公益性岗位、介绍零工等,家庭收入逐步稳定下来。“全县组建了县、镇、村三级网格管理队伍,畅通低收入预警监测平台、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等信息共享渠道,用好排查走访,及时锁定脱贫群众中人均纯收入下降和年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两类重点对象。”高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段丽娜介绍。此前,四川省将监测对象识别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5天以内,去年这一时间又缩短至10天。10天时间如何实现?关键就在“网格化管理”。去年4月,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相关意见,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在县、乡、村三级均设置网格长、监管员、监测员,实现监测帮扶常态化。帮扶措施制定上也不断创新。去年,绵阳市三台县塔山镇副镇长唐全鹏在工作中有了一个好“帮手”——三台县防返贫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库小程序:只要把监测户基本情况录入,系统就推出多条帮扶措施建议。“开拓了我们的工作思路。例如,一些有困难的家庭,除了纳入低保,小程序还会提出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的具体举措建议。”唐全鹏说。“给监测户制定帮扶措施的大多是乡镇、村的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掌握不深入,县级部门更清楚政策情况,但对基层情况又缺乏了解。”三台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周勇介绍,为破解这样的难题,全县组建调研组下沉调研,同时组织行业部门收集开发式帮扶类、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类、兜底保障类和其他类帮扶政策,建立政策清单,搭建县级帮扶措施库。截至目前,汇总形成帮扶措施287条,同时将清单“数字化”,开发成工具软件,形成“点单式”精准帮扶。“我们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与防止返贫监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定期比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乐山市沐川县金星工业园区浙川纺织有限公司的袜子生产车间。记者 燕巧 摄拓宽路径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我才来镇海一个月不到,已经比较适应了,我要在这里好好干。”近日,在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彝族小伙邱鲁日开心地说。去年彝族年过后,宁波市镇海区、凉山州金阳县两地人社部门通力协作,深入金阳各个乡镇,上门宣传送岗到家。短短一个月,就有107名金阳老乡跨越2200多公里,开启了在镇海的新生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增强内生动力?对脱贫群众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增收。去年,四川制定出台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的实施意见,通过就业支撑、产业带动、消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等举措助力脱贫群众增收。就业支撑上,全省通过健全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搭建人力资源对接信息平台,持续推广“蓝鹰工程”,开展“订单式”、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脱贫人口劳动力技能素质、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23年全省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35.5万人。产业带动上,中央、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比例逐年提高,去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已达61.55%;每个脱贫县基本形成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鼓励扶持34.7万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年增收2200元左右。近日,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龙井村村民汪向申夫妇正在庭院里锄草、施肥。汪向申是脱贫户,在外打工多年,2022年返乡搞庭院经济,成为家庭农场主,在流转的60亩坡地上套种“翠冠梨+黄精”,与当地的1.4万亩“1+3”(苍溪梨、红心猕猴桃、脆红李、麻苹果)特色水果产业园连成片。前庭后院兴产业,苍溪县庭院经济也从最初的“五小经济”起步迈入“家庭农场”创新融合阶段。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仅要着眼“人”的发展,还要增强“区域”发展动能。为此,四川制定出台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整合资源、优化政策供给、助推加快发展。深化医疗、教育、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666人下沉一线,实现重点帮扶县全覆盖。支持重点帮扶县改造提升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物流站点和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新建和升级改造中心镇农贸市场68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330公里,2个重点帮扶县新通动车。小切口创新三大试点寻找发展“快速通道”1月5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曙光社区污水处理厂扩能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该项目是曙光社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的项目之一。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省在促进脱贫地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聚焦小切口,在局部寻找发展的“快速通道”。其中,在全省选取18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着力建设和睦、和顺、和谐、和美新型社区。曙光社区是乐山市最大的楼盘式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安置了来自周边7个行政村的593户2900多人。创建中,社区着力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社区有污水处理厂,但同时也要负责处理周边街区和农户的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曙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巧吉果日介绍,社区对雪口山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可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也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开展多项试点,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安置区开展试点外,还在15个脱贫县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探索构建县域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在15个脱贫县探索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乡宿乡食、乡购乡娱、乡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巴中市平昌县选取肉牛产业作为全产业链发展项目。平昌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建有肉牛规模养殖场429个,全年存出栏肉牛17.2万头,产业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本地优质饲草不足、60%以上需要外购的难题。试点过程中,平昌县拟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和肉牛屠宰加工场。平昌县得胜镇整合土地资源,整理撂荒地、山坡地,规划种植牧草1000亩,目前已在马灵、丰收、莲花、玉鹿等乡村发展优质饲草基地,种植饲草800余亩。除了三大试点,全省还创新开展专项调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有5年过渡期。去年,全省对161个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县特别是50个重点帮扶县进行了全覆盖专项调研,全面摸清资金项目资产底数,提出一揽子针对性、实操性强的“药方”,从政策、举措、机制、体系层面,出台实施优化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项目资产后续管护运营的“两个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资金项目资产质效,促进资金项目资产终端效益持续发挥。

  四川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事记2011年借助“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行动,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明确提出能否确保“良田粮用”是衡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健康有序”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成为“三农”年度工作考核唯一量化指标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把守牢建好“天府良田”作为十大任务之首2023年印发《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对已建高标准农田实施提档升级,提升“天府良田”质量,夯实“天府粮仓”基础围绕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实施“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这意味着四川省高标准农田的施工设计、建设管理、质量验收、管护利用等有了可遵循的地方标准,也是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地方新标准以规范建设、管理和用途管制为重点,启动高标准农田省级立法(记者 王成栋)没有“天府良田”,就没有“天府粮仓”。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守牢建好“天府良田”被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首。随即,围绕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四川启动“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近日,记者前往广安市、内江市、自贡市等地,看看经过一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灯高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周汉兵 摄(C视觉)群众看变群众干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的力度和本地用工量,助力建设提速度、增质量1月3日9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肖尧接过村干部递过来的保温桶,里面是鸡蛋汤。一个小时前,他没吃早饭就匆匆出门。两个多月前,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白土垭村被划定为2023年至2024年冬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肖尧被村民推举为质量监督员。“水渠深度和宽度都差了5厘米,重修吧。”“这一段机耕道我刚量了一遍,宽度少了10厘米。”上午,刚刚赶到土垭村,向仕建就被肖尧和村民开出“整改清单”。这位通江县粮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忍不住“吐槽”:大伙比以前“计较”多了。扩大受益农户的参与度,是去年以来全川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第一个创新。这也是痛定思痛后的选择。在此前启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业务主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政府出钱,政府派人来管理。”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村民柏洪说,之前,村里部分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但村民既没有参与质量监督,也没有成为建设工人。受益人不参与建和管,弊端就是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在部分已建项目区,陆续出现抵御旱洪能力弱、宜机化水平不高等短板。对此,四川在去年连续拿出两招:启动全省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用8年时间对600万亩已建项目进行提档升级;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的力度和本地用工量。“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必须要他们参与工程建设和质量监督。”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起,“在项目村选聘村民代表监督质量”和“扩大建设过程中本地用工比例”,被写进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中。“给自家修田,还能赚工钱,大家更上心。”广安区石笋镇凤麟村村民蒋祖辉说,去年项目动工后,自己主动报名当拖拉机手,负责平整土地。为了干好这项工作,文化水平不高的蒋祖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研究如何给土地降坡、如何在平整土地过程中不伤害耕作层的熟土。而他的邻居、村里有名的“种田老把式”蒋祖军则上任质量监督员,每天携带皮尺等工具核对水渠、机耕道宽度。从群众看到群众干,业务主管部门最大的感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提速度、增质量。根据统计,去年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25万亩,建成区验收合格率突破99%,均为近年新高。数块田变一块田通过土地细碎化整治等,全川各项目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可能性,耕地面积普遍增加3%左右“你们家的田就是这一块了。”1月4日,在村民质量监督员和业务主管部门签字验收后,申林让申华“巡查”了他家的田块。申林是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以前,他一直为一件事头疼:村里的土地如何规模化经营。全村400多户人家的2100多亩承包地,被划分成4300多块,户均十多块。最小的一块是申华家的,只有0.01亩。申林说,这样的地块,在土地流转中都被种粮大户、专合社和从事土地托管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体“嫌弃”,“免费给人家都不愿意种。”但鼓励村民间自行调整又行不通,每块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都不一样。去年11月,村里申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要达到宜机作业、能排能灌标准,就必须拓宽水渠、机耕道。申华家的那块承包地就更小了。申林和村民商量,不如趁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实现地块“小并大”,实现每户一块田、多户一块田。申林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田块之间的耕作条件、产出能力差距基本抹平,村民对于田块位置不再“挑剔”。申华率先在同意书上签了字。项目完成后,太平寺村只剩下田地400多块,每块面积5亩以上。申华家11块6亩多承包地变成了一。

脚注信息